2025年5月14日,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武汉盛大开幕,全球目光聚焦这座教育创新之城。学院携多项创新成果亮相大会,展示了在数字教育领域的领先实力,成为大会瞩目的亮点。
在卓尔体育馆的“湖北高等教育数字化成果展”上,“珞珈”系列科学试验卫星作为智慧教育新工科场景的第一站,成为全场焦点。武汉大学自2015年起启动该系列工程,旨在验证PNTRC一体化天基信息服务系统的构想,持续推进数字化空天信息能力建设。展览中重点展示了“启明星一号”及“武汉一号”“人民健康号”等多颗卫星成果,服务于智能遥感、智能水利、生命大健康等多个关键领域,为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提供强大支撑,充分展现出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在数字教育时代的创新力量。

卫星研制团队王凯楠老师正在为外宾讲解
“武汉一号”卫星骨干设计师孙恒青老师现场讲解

卫星研制团队殷振平老师现场讲解
除了 “珞珈” 系列科学试验卫星,学院孟小亮、季铮老师团队自主研发的VR 校园骑行游览展示系统同样备受瞩目。该系统充分发挥学校在测绘遥感领域的技术优势,利用高精度卫星影像还原真实校园环境,融合三维建模与虚拟现实技术,打造出沉浸式 “骑行看珞珈” 的创新体验。

VR校园骑行游览展示系统
张永军教授、李彦胜教授团队研发的“天慧:遥感学科教学垂域大模型(SkySage)”是遥感领域首个教学大模型。它涵盖遥感视觉大模型SkySense(智能解译)和遥感语言大模型SkyThink(学科问答),能赋能课前、课中、课后全链路数智化升级,开创性实现多维学情智能分析、靶向提问与精准教学、差异化实习实训等创新功能,极大革新了遥感学科教学模式。

“天慧”遥感学科教学垂域大模型研究团队在大会现场
孟庆祥老师展示了基于“天慧”遥感学科教学垂域大模型的未来课堂,更是开启了未来课堂教学模式的崭新探索。该系统构建起全链路自适应教学体系,突破传统教学时空限制,借助动态能力评估、智能教学决策等,打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遥感教育新范式,为全球地理空间智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方案。

孟庆祥老师讲解“天慧”遥感学科教学垂域大模型赋能的未来课堂
在众多成果里,胡翔云、张觅老师团队开发的“LuoJiaNet自主全栈式遥感数智教学平台”同样表现突出。它依托全球首个开源遥感影像智能解译框架 LuoJiaNET 和最大遥感影像样本库 LuoJiaSET ,打造全栈自主可控教学体系。它作为科研教学融合成果,为数字教育培养专业人才提供范例,贡献武大智慧。

嘉宾在现场倾听团队讲解
基于开放地球引擎OGE开发的开放时空智能社区(OGE Alliance)也是一大创新亮点。它致力于搭建国际化社区,促进开源软件与数据的共享、复用及推广。通过构建集数据、工具和服务于一体的社区平台,推广全球协作理念。其汇聚的开放数据、工具、文档、应用资源以及行业解决方案,为地理空间领域的数字教育创新、跨学科融合、实践应用及全球合作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学院师生代表在大会现场观摩
5月15日下午,学院党委书记雷敬炎、副院长胡庆武带队组织观摩成果展,这些成果全方位展现了学院深度参与武汉大学数智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从卫星技术的前沿探索,到虚拟现实的创新应用,再到数智教学平台、智能社区及大模型驱动的教学革新,学院师生致力于将先进遥感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遥感交叉领域数智人才培养和全球数字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感谢各教师团队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