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天,是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的奠基人、杰出的科学家、优秀的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王之卓教授逝世20周年纪念日。本网转载“学习强国”强国号发布的纪念文章,共同缅怀学院创始人、学科奠基人王之卓院士。
王之卓(1909-2002)
人物简介
王之卓,我国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09年12月16日出生于河北丰润,2002年5月18日逝世。
193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9年获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武汉测绘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武汉测绘学院副院长。
代表作有《摄影测量原理》《摄影测量原理续编》等。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陈嘉庚地球科学奖。
图为王之卓致王守范的明信片1979年5月6日
西孟:
我已由伦敦来到巴黎游览了一些名胜,旧的记忆有一点恢复起来,但1939年你在此出生的医院和咱们住过的那个房子却回忆不起来了。我身体很健康一切都按计划在进行着。告诉家中不要惦念!
爸爸1979年5月6日
一、沐晨光之熹微
1979年5月6日,在法国巴黎,中国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之卓给二女儿王守范写下了上面这张明信片。
40年后故地重游,“旧的记忆”逐渐在王之卓脑海中恢复起来。
1934年夏,在第二届中英庚款公费留学生考试中,王之卓与夏坚白、陈永龄、董钟林有幸考取了仅有的4个测量学名额。4人先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土木系攻读一年,获得了D.I.G(Diplom of Imperial College/皇家大地测量师)资格。
随后,王之卓与夏坚白、陈永龄三人转去测量科学最为发达的德国,在柏林工业大学攻读两年,获得D.I(Diplom-Ing/特许工程师)资格后,三人继续留校读博,王之卓师从导师拉克曼(Otto Lacmann)教授攻读摄影测量。
1939年2月,王之卓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航空摄影测量博士。
此时的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火药味愈来愈浓,完成学业后的王之卓,立即携已有8个月身孕的夫人严淑、长女守恬踏上归国路!
他们首站到达法国巴黎。1939年4月8日,次女守范在巴黎出生,取名“西蒙娜”,这也就是明信片上“西孟”的由来。
3个月后,王之卓全家漂洋过海抵达中国香港。后辗转来到云南昆明澄江镇中山大学土木工程系任教授,从此开始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教育研究工作。
王之卓对测绘科学发展有着敏锐的洞察力。1957年,苏联发射成功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开始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这些都让他意识到测绘科学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并由此预见数字化技术是摄影测量的必由之路。
于是,20世纪70年代,即便身处逆境,王之卓依然千方百计寻求国外航测资料,了解国外先进技术动态。在当时西方已普遍使用更为先进的数字化制图的背景下,王之卓经过深思熟虑,在中国率先提出发展“数字摄影测量”,1978年更是提出“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系统的研究方案”构想。这是国际测绘界关注的重大课题,因其难度极大,彼时还没有成功先例。
面对质疑,王之卓力排众议:“全数字化自动测图,将是测量界一次方向性的变革,全世界都将走这条变革之路……不能甘心保持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如果我们不下功夫研究,将来势必落后。”掷地有声的话语,饱含着王之卓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王之卓认为,中国摄影测量学科发展的趋势,将是从数字摄影测量到遥感技术,再到空间信息系统。后来,这个课题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在王之卓的亲自指导下,课题组历时15年艰苦攻关,最终在重大理论和技术两个方向都取得了突破,荣获国家级奖项,并于1992年实现了产业化,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世界四大同类软件产品之一。这足以证明王之卓的远见卓识。
1979年4月至6月,王之卓随中国测绘考察团到访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此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了解国外测绘的新技术、新动向,考察学习国外测绘生产、科研的组织管理经验。遥感内容本不在考察计划中,但却看在了王之卓的眼里。
考察中,王之卓感到欧洲的遥感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于是他特地考察了英、法以及联邦德国测绘部门中遥感发展的状况。他了解到,英国本土非测绘单位的遥感小组有155个、法国遥感中心拥有13架飞机、联邦德国的航测研究室参加了美国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空中实验室遥感计划以及法国的俯视雷达项目。在国外,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林业、水利等事业,摄影测量与遥感融为一体。
而在当时的中国测绘学界,认识还普遍停留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是分隔的。经过周密思考,1979年6月7日,王之卓在联邦德国法兰克福大地应用研究所作了《中国的航测》的报告,首次提出摄影测量也可理解为是遥感技术的一个分支的观点。
在回国后的报告中,王之卓更是明确了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关系。“航测与遥感技术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航测应该看作是遥感技术中的一个分支,航测应该而且能够为环境科学提供资料。遥感数字图象处理技术,是制图自动化和航测自动化的基础。”王之卓指出了摄影测量向遥感发展的趋势,提出了测绘科学应为环境科学服务的方向。
在王之卓的推动下,他所在的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测)航测系于1980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遥感教研室,开设了“遥感技术基础”“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数字影像处理”等课程,并将原有的“航空摄影测量”专业改造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至今,这一专业仍是目前测绘类专业中唯一的全国重点学科,在国际上可比肩美国、德国。
王之卓奠定了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的基石,对武测乃至中国测绘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之卓致王守范明信片1980年7月14日
西孟、张勇、小威、保民:
我到西德汉堡以后就写信寄到北京,想必转给你们。国际航测学会今天开始。我生活很好,每天主要还是吃中国饭,主要是天气凉快,住房很舒服,可惜每天开会吃饭,晚上又有节目,在屋里的时间很少。把这封信转给姆妈及大姐吧。张勇已否动身去美国?
之卓寄自西德1980/7/14
二、奠学科之根基
上面这张明信片写于1980年7月14日,联邦德国汉堡,第14届国际摄影测量大会开幕当天。时任中国测绘学会代表团副团长的王之卓率团参会,这是他第三次参加这个大会。
王之卓全家福摄于1962年春
第一次要追溯到1938年秋,王之卓与夏坚白、陈永龄、黄维恕一同在意大利罗马大学数学系旁听了第五届世界摄影测量会议。
第二次是1956年7月,王之卓任中国代表团团长,代表中国测量制图学会(中国测绘学会)远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第八届国际摄影测量大会。
1984年和1988年,王之卓还分别率中国测绘学会代表团参加了第十五届和十六届国际摄影测量大会,并作报告。
1988年7月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十六届国际摄影测量大会上,王之卓还被授予最高荣誉“荣誉会员”称号,在世获此殊荣者仅7人。
1988年,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十六届国际摄影测量大会上,王之卓被授予“荣誉会员”称号
王之卓不仅是国内外著名的航测遥感学家,也是一位测绘教育家。1979年10月,已过古稀之年的王之卓,出版了他的专著《摄影测量原理》,这是代表中国摄影测量最高水准的经典学术著作,其英文版被国外多所大学用作研究生教材。该书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和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教材特等奖。
这部60万字的巨著,是王之卓利用零星时间,日积月累,逐步完成的。据帮其整理手稿的金玉章回忆,稿纸大小颜色各异,甚至还有不少页手稿写满了香烟壳的背面。
王之卓的工作很忙碌,1980年10月,他重新被任命为武汉测绘学院副院长。同年11月,增补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他常说:“回想自己几十年,走的过程不觉得,到老年一想,时间过得真快,光阴丢掉太可怕,分秒不能放松!”
王之卓一贯重视著书育人,早在留学期间,有感于国内测绘教材、参考书的缺乏,他就与夏坚白、陈永龄计划,合作写书。回国后,三人分别在中山大学、西南联大、同济大学任教,他们通过写信交流的方式,由王之卓负责起草《航空摄影测量学》,夏坚白负责改编旧作《实用天文学》,陈永龄负责起草《大地测量学》《测量平差法》,每本书的编著者都是三人共同署名,由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这四部教材的出版,彻底改变了中国测绘教材缺乏、落后的状况,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测绘教育事业的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王之卓与夏坚白、陈永龄三人是中国科学界、教育界最早获得博士学位的测绘学者,他们学术精深、品德高尚、亲密无间、团队协作,被誉为“三位一体”“三大贤”。他们共同创立了中国的测绘学科体系,教学研究育人,并成为中国测绘学科的奠基人。这是他们个人的幸运、学科的幸运,也是国家的幸运。
王之卓极力反对过誉的赞美之词,他说:“如果有什么王之卓学术思想,就是不断地向我的学生们学习。”
时至今日,王之卓培养的学生们,仍活跃在中国测绘事业的第一线,他们是生产、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中流砥柱,其中不乏颇负盛名的院士。他们继承并不断发扬光大先生的衣钵,将先生在中华大地上开创的摄影测量与遥感之路铺得更宽,走得更远!(来源: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作者:张彭徐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