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卓讲坛”第九期
智慧城市:概念、支撑技术与应用
主讲人:李德仁 院士
时间:5月4日(周六)14:50
地点: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附三202多功能报告厅
简介: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与物联网、云计算相结合的产物。智慧城市的理念是把传感器装备到城市生活中的各种物体中形成物联网,并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实现物联网的整合,从而实现数字城市与城市系统的整合。通过智慧城市,可以实现城市的智慧管理及服务。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智慧城市的概念、智慧城市的支撑技术、智慧城市的主要特性、智慧城市时代的空间基础设施、智慧城市的应用等。
主讲人:李德仁院士,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武汉测绘学院毕业,1981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5年获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2008年被苏黎世理工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12年8月25日在第22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上,李德仁院士被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这是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的最高荣誉称号,仅授予全世界在世的最具影响的10名杰出科学家。
20世纪80年代,李德仁院士主要从事测量误差理论与处理方法研究。1982年,他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法,被国际测量学界称之为“李德仁方法”。1985年,他提出包括误差可发现性和可区分性在内的基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的扩展的可靠性理论,科学地“解决了测量学上一个百年来的问题”。该成果获1988年联邦德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最佳论文奖——“汉莎航空测量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李德仁院士提出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并从事以遥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科学与多媒体通讯技术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并致力于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进入21世纪,李德仁院士提出广义和狭义空间信息网格的概念与理论,积极推动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他在高精度摄影测量定位理论与方法、GPS空中三角测量、SPOT卫星像片解析处理、数学形态学及其在测量数据库中的应用、面向对象的GIS理论与技术、影像理解及像片自动解译、空间数据挖掘、3S技术集成与多媒体通信等方面都有独到建树,其成果直接推动了技术进步,并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李德仁院士发表论文700多篇,出版专著11部;培养硕士生80多名、博士生120多名。他指导的5位博士生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全国获指导教师奖次数最多的教授。
李德仁院士长期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曾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第Ⅲ委员会主席(1988年-1992年)和第VI委员会主席(1992年-1996年)。出访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瑞士苏黎士理工大学(ETH)的客座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工大(QUT)的客座教授,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