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教授,中国地理信息顶级学府的领军人物,他花了数十载光阴,致力于加强地理信息界的国际合作,特别是摄影测量法和遥感领域。国际权威测绘杂志
GIM的总监DURK HAARSMA,对这位享誉世界的中国地理信息业泰斗进行了一番采访,李教授慷慨地将他的成功经验传授给世人,DURK HAARSMA对李教授赞不绝口,夸他是个沟通的好手。
DURK HAARSMA:武汉大学在地理信息行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远超乎人们的所知,您怎么看?
李德仁:我们培养了很多的年轻人,每年大概有600名大学生、400名硕士生以及200名博士生。离开武汉大学后,他们去工作,足迹遍布全世界。很多尖子生去了日本,与东京大学的Shunji Murai教授共事,或者去了澳大利亚,与墨尔本的新南威尔士大学的John Trinder教授成为同仁,我也曾在那里工作过。前些年,我派很多学生去了欧洲,尤其是在1985年我从德国Stuttgart大学毕业之后。1989年,通过参加巴尔的摩举办的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ASPRS)大会,我与美国的高等学府建立了新的联系,这样一来,武大的学生就能以交换生的身份去美国学习了——不仅有测绘和制图专业,还有GIS、摄影测量和遥感专业。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去美国,很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还选择留在那里,并创建小公司。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武汉大学的确拥有了举世瞩目的影响力。
DURK HAARSMA:大批优秀学生出国了,帮助了国外地理信息行业的发展,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李德仁:我很支持这样的做法。这将打造出一个强大的地理信息网络,不只局限于中国,还遍布全球。在1996年维也纳举办的一届ISPRS大会上,著名的Karl Kauss曾对我讲,“不要担心你的学生在全球范围内工作,这样武汉大学作为全球顶级学府的盛誉,就会传播到全世界了。”
DURK HAARSMA:全球各大高校的地理信息学专业招收的学生数量都在锐减,但唯独中国是个例外。你认为地理信息专业为什么能在中国吸引这么多年轻人?
李德仁:首先,中国在近30年,产业化发展迅猛。土地管理领域需要更多的人才来支持产业化进程及其后续发展。中国政府在建设新高速公路和高铁方面,花了大气力,在全中国这种类似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地理信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次,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拥有13亿人,政府需要很多地理信息专家,以支持土地使用和城市规划的工作。总而言之,中国市场对地理信息的需求大,年轻人都清楚这一点。
DURK HAARSMA:在欧洲,大家都致力构建实用性的空间数据基础架构,例如通过欧洲空间信息基础设施(INSPIRE), 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情况如何?
李德仁: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NASMG),前身是国家测绘局。十年前,我们启动了一个项目,当时我在牵头,将中国各个省市的50000份地图汇总,以支持建设空间数据基础架构(SDI)。如今这张地图每年更新,因此可以说,我们在这个领域已经走了很远了。
DURK HAARSMA:中国已经意识到地理信息的重要性,并且很快将其付诸于决策层面,你认为原因何在?
李德仁:首先,中国人口众多。地理信息技术帮助推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化。其次,中国是一个易遭受灾害的国家,地震、洪灾、干旱以及其它自然或是人为灾害频发。我们使用地理信息技术,用来预防、监测灾害,并能在重大灾害的情况下实现赈灾减灾。我们竭尽全力制作出了好地图;当灾害发生之际,就可以轻松便捷地把新影像加入地图之中。出于这种目的,各个省份如今都在使用移动地图和无人机来进行灾害管理。正是这些实际的应用,将中国的地理信息业推至参与决策的高度。
DURK HAARSMA:这么说,在中国发展经济并保障民生的领域,地理信息是一个巨大的内在因素?
李德仁:是的,非常重要。我举两个例子来进一步阐述。首先,2008年的四川地震造成几万人丧生,数百万的老百姓流离失所,这些灾民都需要重新安置。当时,武汉大学立即派出了两架飞机去收集数据,随后将数据传回四川省政府。因此,决策者们就把遥感及摄影测绘数据当作一个很有价值的工具。另一个例子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起步比欧洲或美国要晚,但发展快速,城市需要地理信息数据,大多数城市都想要使用数据模型,进行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我们已经完成了300多个城市的数据模型。
DURK HAARSMA:对于中国地理信息行业的未来,你有何构想?
李德仁:数据显示,中国地理信息行业的产值已经达到两千亿,目标是2020年增至一万亿,这种增长是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估测,由政府来规划推进的。在这种思路的引领下,产品和服务领域,无论是国内外的,都会得到极大的支持。(翻译:龙薇)
http://news.3snews.net/2013/1106/27657.html
(稿件来源:3sNews网站 珞珈新闻网编辑:吴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