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秦平 摄影:张万杰】2018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受我院院长龚健雅院士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于贵瑞研究员来我院开展学术交流,并做了题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及其时空格局研究”的报告。报告会由龚健雅院士主持。
在报告中,于贵瑞研究员主要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研究背景与科学问题、中国的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研究进展。
于贵瑞研究员分享了其主要研究成果:站点-样带-区域碳整合的区域协同观测技术体系、碳-氮-水耦合循环的多尺度-多要素-多过程协同观测技术系统、中国区域通量观测和通用性数据分析技术规范及计算机自动化处理系统、土壤呼吸的地学统计模型(GSMSR)等。
其团队基于历史和文献数据整合分析,建立了生态系统固碳速率的评估方法体系,评估了中国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1980-2010固碳速率,取得了目前最权威的评估数据。基于全球森林植被生物数据,阐明了森林生长和成熟的动态变化规律,评估了2010-2050的森林碳容量及固碳潜力,探明了中国区域的及全球成熟林碳容量和固碳潜力。
评估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其碳汇功能区的地理分布,一直是生态系统与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于贵瑞研究员及其团队发现了被忽视的“东亚季风区森林碳汇功能区”,这一区域具有很高的净CO2吸收强度、净生态系统生产力,这一研究成果启示全球需重新评估北半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区域的地理分布及其区域贡献。
于贵瑞研究员还分享了气温和辐射对中国东部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的控制、温度和降水格局限制的群落光合能力和有效生长期控制理论、形成碳通量的年际变异的生理生态过程机制等多个实际研究案例。PPT中丰富的模型和图表,引起现场师生兴趣,不时拿起手机拍照。
在问答交流环节,于贵瑞研究员与参会人员就碳通量观测研究模型、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讨论,并就将生态学、大气学与遥感方法相结合开展学科交叉合作研究等构想进行了交流,报告在现场师生热烈的掌声中结束。